程颐的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,成为理学本体论的重要命题。
他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《孟子字义疏证》中,有专门讨论理的一条,其中说:理者,察之而几微,必区以别之名也,是故谓之分理。但朱熹虽然说过理是净洁空阔的世界,好像是一个观念世界,但朱熹这样说,仅仅是从逻辑上进行推论,逻辑推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样子。
但是,韩非提出理的学说,意在论证法理的合理性、必然性,即为法治学说建立理论基础。这个副字,既有对偶主从之义,又有符合之义。所谓落实到人,真正说来,是落实到心,主体的心,才是性理的实现者,也是人的主宰者。但美味佳肴是外在的,理义却是内在的,所以,这所谓悦,也是心之自悦,是一种自我体验、自我感受。但是,董仲舒并不是一位纯粹的自然哲学家,而是一位目的论者,他的基本的哲学思想是,天是一个最高主宰者,是有目的、有意志的神。
实际上,作为普遍本质的理是没有的。其根本目的是说明性理,即人的存在价值。应当一般被理解为道德上的命令,应当如此就是一个道德命令,属于价值范畴,等于说,必须这样做才是有价值的。
[31] 穷是穷究,穷究事物之理而认识之,这是属于知性范围的问题。阴阳四时的变化虽然是自然界的变化,但它是受天的目的和意志支配的。现将这些不同含义简述如下: 一是所以然者。理在本质上是内在于人而存在的,它是人的本体存在,即所谓性体。
认识理的主观条件是,心必须虚壹而静,就像盘水一般,没有其他东西的干扰,这样就能够足以见须眉而察理[5],即详尽地察知事物之理。比如,事物都有顺的一面,又有逆的一面,只认识顺的一面,或只认识逆的一面,都是一曲之理,只有同时认识到顺和逆的道理,才是天下之大理[7]。
[42]《论语·泰伯篇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5。理的学说便同宇宙论相联系,因而有道理、物理之说。张载作为理学的重要人物,提出了穷理的重要性。就伦理而言,王充指出,人与动物的区别,就在于人有伦理,而动物没有。
而贾谊作为儒家,虽然提出物理概念,但就其实际内容而言,仍然是为社会伦理学说作论证。[30]《语录上》,《张载集》。目的论者又提出,自然界出现寒温之气,是由于人能动天的结果。应当说明的是,性理问题始终是王夫之哲学的中心议题,从这个意义上说,王夫之哲学仍然是性理之学。
所谓物理,是指客观事物的秩序或规律,一般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两方面内容,只是荀子并没有将二者清楚地区分开来,他经常是将二者混在一起使用的。天爵却是人人生而具有的,是天给予的,只有自己掌握,别人无法掌握,这就是仁义忠信等道德品质。
从主体意识而言,它又是心体,即心的存在本体。人们常常把二程所说的理解释成自然规律或宇宙规律,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,至少是不完全的。
至于道德理性是如何形成的,是内在的,还是外在的,这是另一个问题,王充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问题。所以,谈本体必谈作用,离了作用与活动,所谓本体只是空的,也是没有用的。如同树之有根,禾之有种,根和种就能使树与禾生长起来。正因为如此,格事事物物之理,就是明心中之性理。但是罗钦顺在提出理的客观性及其认识的可能性之后,并没有继续前进,而是又回到性理之学。王夫之说:凡言理者有二。
形而下者有形而可见,但却是由形而上者决定的。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。
两汉儒学就是在这种思潮中发展的。至于穷理为什么能尽性,尽性为什么能至命,《说卦传》的作者虽然没有进行具体阐述,但是他把性命和理联系起来,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发展。
王充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讨论因果性的哲学家,他认为自然界是机械式的因果关系,并无目的性存在。[31]《语录上》,《张载集》。
共同的人性不仅表现在感性欲望方面,而且表现在道德理性及其自我体验方面。太极是理之全体,是极善至好的表德,因而是人生的最高目的。事实上,他所说的理,包括人伦、物理两方面的意义,他所说的穷理,也包括明庶物,察人伦两方面的内容。如果说,孟子是把义和理联系起来的思想家,那么,荀子便是把礼和理联系起来的思想家。
但他明确主张,理有两方面意义。心所同然者何也?谓理也,义也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学 。[38] 在他看来,万物皆有理,但穷到最后,只是一理,这就是性理,而性理就在自家心中。
一、义理 理字最早出现于《诗经》,是当作动词使用的。这里所说的命,与天道是同一层次的范畴,但道是就天而言,命则是讲天人之际,直接与性相联系,所谓性命之理,就是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性。
悦是喜悦、快乐的意思,人有道德理性,就足以使人感到愉快,就如同美味能使人的口味感到愉快一样。它是由天命决定的,内在于人而为性,理则具有简约化的性质,如《系辞传》所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。这就是他所说的德生于道而有理,守理则合于道[17]。至此,儒家的性理之学就算完成了。
这样,他所说的格物穷理之学,便具有认识论的意义。程颢说过,天理二字,是他自家体贴出来。
在这一变化中,万物相应地得到了秩序,这就是物理。在孟子和儒家看来,理义虽然具有普遍性,但不像自然界的规律那样可以认识和证明,它只能在人的道德实践和生命体验中去证明。
[23]《春秋繁露·为人者天》。王充则认为,这是不达物气之理,因为寒温之气纯属自然界的现象,系于天地而位于阴阳,人事国政,安能动之?[28] 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,说明王充用自然界的原因解释自然界,而且持一种自然主义的观点。